作为一只正经八百的金牛座,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“抠门”的同时活得滋润这一课题。自从成了留学生,来到了梅西大学的北帕莫斯顿(Palmerston North, 简称“北帕”)校区,这一课题便有了新的研究成果,摘取如下四条成果,与大伙儿分享。
1. 乘公车
因为北帕校区的公交车队学生卡是免费的,所以本人大多数时候是乘公交车出行的。这样一来便可以不用去买车,于是乎,省下了买车钱,燃油费, 修车费还有停车费,对于财迷又小抠的我,不失为天上掉馅饼似的好事。而且,对比国内, 这里的公交车空间宽阔,毫不拥挤,大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上面欣赏沿途风景。只是,和国内的争分夺秒比,公交师傅也优哉游哉地开车,所以,班次间间隔长且大部分时候都会晚点。
当然了,没有自己的车意味着你的日程表要受公交车时刻表的制约,周末和节假日公交车班次少时,出行有所不便。还有一点不便就是公交车很难做到“门对门”运输。对于体格偏娇小的人(比如说:我),每次从公交站拖着一大堆生活必需品回到宿舍时(特别是途中还要爬座小山),心里都会一边质疑自己的决策,一边自我安慰道这就算负重徒步,锻炼身体了嘛。如此坚持了两个月后,博主终于拖拽够了,祭出终极大招——我的双肩背包——把货品背上山,同时采用少量多次战略,如果缺少沉重的物品(例如:大包洗衣粉,大包土豆,牛奶,西瓜,南瓜……)则每星期去两次超市, 或者找准机会蹭朋友的车。
(由左至右:公交时刻表、复活节假期的时刻变更通知、雨中的公交车站,注意中间的图中的NO SERVICE 即没有班次)
2. 蹭饭吃(又名曰: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”)
我们跨过大洋,越过国界,不远万里,跑来新西兰留学,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,还要积极参加各方组织的的集体活动,广交朋友,体验多元文化,还有就是品尝美食,争取做到吃饱吃好。
有饭吃的活动校内校外均有,校外的有各种公益组织(包括Culture Centre, 教堂, 各种老乡会……),校内有各种社团(包括国际学生会,北帕中国国际学生学者交流会,Free Food Council, 研究生协会,梅西学生会……)。遗憾的是, 由于博主个人和大多数国人一样无宗教信仰,所以实在不好意思吃教堂的饭,只去过Culture Centre 以教汉语的名义蹭过几块饼干。不过,据朋友说,教会聚餐的伙食水平很好,信基督教的或有意向信教的同学,请快去参加吧!校内的社团活动有很多,尤其是刚刚开学那几周,基本上每星期都可以蹭上两三顿,好的话有 BBQ, 有Pancake,有主食和水果,最不济的还有冰淇淋和 奶油水果蛋白饼( Pavlova)这两个新西兰特色的甜品。北帕中国国际学生学者交流会逢年过节都会组织大家包饺子,虽说偶尔收取几刀原料钱,但热气腾腾的饺子缓解海外游子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寂寥感,我也乐得参与。如果住校的话,个人以为宿舍举办的聚会上吃的更好一些,可能是人相对少些的缘故。
(左图:学校的Pancake Night的通知。 右图: 4月3号晚上宿舍组织 的BBQ)
这些活动虽然有饭可蹭,但也有其社会性, 闷头大吃的策略博主是不推荐的。在大家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,博主友情提示: 要蹭饭宜趁早,帅哥美女打扮好,清理布菜多相助,风度翩翩吃个饱。
3. 做大厨
请原谅博主作为一只不折不扣的金牛座的吃货属性, 让我在吃的问题上再多纠缠一会儿。 首先,靠蹭饭活着是不现实的,因为各种活动蹭来的饭只不过是调剂而已。为了省钱,同时也是锻炼自理能力,博主建议各位尽量自己做饭,自食其力。 首先,如果住校的话,自己做饭的性价比比包餐高。学校的食堂(Dining Hall\Food Court)是由专业餐饮提供者Alliance Catering NZ 运营的,依据学生每日包餐数量不同每星期收取大约80至130 新元的费用。菜品的分量和卫生都是有保障的,可以放心食用。 口味什么的,对来自于大吃货王国的舌头来说,只能说是不敢恭维, 并且从经济节约的角度上来看, 也不是最优选项。毕竟,80新元可以让自己做饭的博主吃香喝辣的过一周。
再者,如果不住校也不去学校食堂的话,出去吃饭店的花销比较高, 一般在每人每餐10新元至30新元之间不等。还有一个博主和朋友们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,就是身在大纽村中的小村里,北帕的餐饮业实在比不上奥克兰或惠灵顿发达,尤其是中餐,菜品风味没被新西兰化的像样的馆子全城只有三四家。当然了,如果你想奢侈地天天顿顿下馆子,也是不现实的。 为什么呢?因为一般的提供炒菜炖品等正餐的餐馆,都在下午两三点钟之后开门营业,所以希望中午去饭店吃上三菜一汤的朋友们可会大失所望啦。所以,不过从经济还是实用的角度考虑,自己亲手下厨都是个不错的选择。更何况,手艺练好了,回家还能在家人面前秀一手呢!
4. 省能源
由于学校宿舍是不收取电费的,这条主要适用于在校外租房的同学们。关于能源费用,好消息是北帕所在的马纳瓦图-旺加努伊(Manawatu – Wanganui)大区是不向住户收取水费的,坏消息是电费依然是笔不大不小的开支, 特别是需要用电取暖的冬半年。说什么不开暖气,不用电,裹毛毯过冬的都是大话。 举例说明,尽管本人是来自于大东北,抗寒能力不弱,可前几天寒潮来袭,阴雨连绵且室内又不取暖的日子里,也分分钟被湿冷的魔法攻击秒杀掉,乖乖翻出电热毯。 所以,如何把点用到刀刃上,就是个技术活了。 据长期在外与人合租的朋友说,离家拔电,关好门窗,盖好被子,锁住热量,均不失为节电好策略。
节约用电的另外两个需要关注的区域则是厨房和洗衣房。因为这边很少有燃煤气的厨房,厨房变成了家里的用电大户。省电策略包括多用微波炉,少用电炒锅,烤的、炖的、蒸的都少做。关于洗衣,不管是不是公用的投币式洗衣机,一次多洗几件衣服既节水又省电,也算为环保事业做贡献了,烘干机则能不用就不用,毕竟阳光的味道是最好的。
我的那位朋友在这里补充说明,同室友们团结一心,共同节约, 很重要。如果和人同租时,能与室友们就节能问题达成共识最好,因为可以减少均摊的电费,如果不能,则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节约用电,或者改变分担比例。
5. 慎消费
“要买需要的,而不是想要的(Buy what you need, not what you want)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消费的黄金准则。 特别是对于首次离家独立生活的留学生们,合理消费是很关键的,关乎个人整体福利水平的大事。本人亲眼见证过读大一的小姑娘,一个月内向海外某宝贡献了一万多人民币的营业额,第二个月借钱维生的悲惨故事。为了避免此等悲剧再次发生,博主建议如果觉得如果你平时倾向于冲动消费,可以和开一个设定每月支出限额的信用卡,强制制约过度消费。其次,可以考虑购进二手的生活用品,书籍或文具。
(图为Facebook上的二手交易平台)
不过,不顾生活水平的一味节俭也是不可取的 , 适当奖励下达成节约目标的自己,可以增加心里继续保持低预算水平的动力。 买一件自己心仪的小物件,请好友喝顿下午茶,去电影院看场电影,都时好选择,但请不要吸烟或过量饮酒(友情提示:未成年人不得饮酒!)。